物联网选修课程 点燃学子科创热情
近日,学校正式启动”物联网与智能硬件”选修课程,首次授课覆盖高一、高二年级,引发学生热烈反响。作为该校”工程智造”特色项目的核心课程,此次开课标志着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为培养新工科人才搭建实践平台。

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物联网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分层教学”模式,由校科技创新中心联合东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专家共同研发。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物联网架构认知(传感器技术、通信协议)、嵌入式系统开发(Arduino/Raspberry Pi应用)、云端数据交互(MQTT协议、阿里云平台)以及智能硬件综合实践。
首堂课程中,高二学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与WiFi模块搭建了实时环境监测系统,数据同步至云端可视化界面;高一学生则从基础电路焊接入手,完成首个LED灯控项目。课程负责人缪老师表示:”我们采用‘问题链’教学法,例如在智能家居案例中,引导学生自主拆解‘如何实现设备远程控制’‘如何保障数据传输安全’等技术难点。”
教学创新:虚实结合打造智慧课堂
为提升教学效能,学校特别建设了物联网专用实验室,配备LoRa窄带通信基站、Zigbee开发套件等设备。课堂引入虚拟仿真平台,学生可在数字孪生环境中模拟智慧农业、工业物联网等复杂场景。高二(3)班张同学课后反馈:”通过仿真系统,我们团队半小时就完成了传统教学需要两周的智慧停车场信号调试。”
值得关注的是,课程融入”AIoT”前沿内容,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需运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传感器数据采集频率。这种跨学科整合模式,使课堂既涵盖电子工程硬实力,又培养算法设计的软实力。
产学研协同:构建创新生态圈
学校与设备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企业工程师定期参与课程指导。首期项目库包含智能垃圾分类箱、校园能耗监测系统等多个真实课题,优秀成果将直接应用于校园智慧化改造。科创中心主任介绍:”我们正在申报省级‘青创平台’,未来学生开发的物联网设备可接入地方环保监测网络。”
课程还创新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数据画像”,通过GitHub代码提交、PCB设计迭代次数等20余项维度动态评估学生工程素养。这种量化评估体系为学生参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斗杯”等赛事奠定基础。
教育前瞻:播种未来科技火种
面对物联网连接设备将突破300亿台的时代趋势,滨海中学的课程创新具有示范意义。校长在采访中强调:”我们要让县域学子同样站在科技起跑线上,这门课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培养‘解决问题’的工程师思维。”据跟踪调查,首批选课学生中68%表示未来考虑报考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随着课程推进,学校计划成立物联网创新工坊,并筹备学生参加物联网挑战赛。这场教育实验正在证明:当传感器遇见黑板,当代码融入课本,基础教育同样能孕育改变世界的科技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