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发展课堂”赋能思维进阶 信息课堂展示计算思维培养新路径
2025年4月10日,江苏省滨海中学“校园开放日”迎来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在上午第三节课的计算机实验教室中,缪德艳老师以“最强大脑”游戏为项目载体,呈现了一堂生动高效的《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示范课,将学校独创的“5+2发展课堂”理念与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为全市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展现了新时代课堂的思维生长图景。

游戏化驱动:激活问题导学新动能
课堂以“最强大脑”记忆挑战游戏为切入点。缪老师通过展示游戏关卡中的动态序列匹配问题,抛出驱动任务:“如何设计算法让计算机模拟人类记忆挑战?”学生迅速进入“问题导学”环节,拆解游戏规则中的核心要素——记忆容量、匹配逻辑与反馈机制。高一(18)班张同学在讨论中提出:“游戏的本质,其实是算法中循环条件和变量的变化!”这一洞察恰体现了“5+2”模式中“真实情境激发深度思考”的设计理念。



结构化探索:五环联动构建思维阶梯
课堂严格遵循“5+2发展课堂”的五个核心环节:
- 自主思考:学生独立分析游戏规则,用自然语言描述解题步骤;
- 合作探究:小组利用画程将思路转化为流程图,动态生成的可视化算法引发激烈讨论;
- 技术赋能:引入“程序沙盒”模拟器,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测试选择、循环结构对游戏难度的影响;
- 展评互鉴:各组通过希沃白板展示算法模型,师生围绕“时间复杂度优化”展开辩论;
- 反思迁移:结合“一课三备”教历案中的拓展案例,将游戏算法迁移至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
“从游戏到现实应用的思维跃迁,正是‘5+2’框架的价值所在。”老师们在课后点评中高度肯定。
双线融合:技术赋能与素养培育共生
作为“5+2”模式中的“2大支撑”,该校独创的“教历案体系”与“分层作业机制”在本课中展现显著成效:
- 教师团队通过三次集体备课,将抽象的程序结构转化为“游戏关卡设计”项目任务链;
- 限时15分钟的“代码填空”实战训练,配合AI学情分析系统即时生成个性化反馈;
- 融合“最强大脑”元素的校本课时作业,设置基础、拓展、创新三级挑战,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
观摩教师特别关注到,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生成器”将游戏策略转化为规范流程图时,系统自动标注逻辑漏洞,精准呼应了“发展课堂”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要求。
生态化生长:从课堂革命到育人范式重构
这节示范课折射出滨海中学“5+2发展课堂”的深层变革:
-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嵌入的多个形成性评价节点,覆盖计算思维各维度;
- 跨学科融合:游戏化设计融合心理学记忆规律,呼应学校“社会认知课程”建设方向;
- 区域辐射效应:该模式已衍生出“项目工坊”“双师云课堂”等创新形态,被列入课堂教育改革典型案例。

“‘5+2’不是简单的环节叠加,而是通过‘做中学’实现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同频共振。”正如教室墙面上“算法重构世界”的标语所昭示,这场以课堂为起点的教育进化,正在为未来人才培养书写滨中注脚。当课后铃声响起,观摩教师自发响起的掌声,不仅献给这节充满智慧火花的课堂,更献给一个正在发生的教育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