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未来:工程智造课程基地引领创新教育新风潮‌

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科技的温度‌

初春的江苏省滨海中学,因一座“未来工厂”的诞生而格外火热。2025年2月19日,校斥资打造的“工程智造课程基地”全面开放,10门零门槛科技选修课正式上线。作为全校60门跨学科选修课的“科技引擎”,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课程迅速成为学生预约系统的“秒杀爆款”,一场“让科技教育回归普惠”的改革实验就此拉开帷幕。

零起点·大舞台:拆解硬核科技的“友好密码”‌

“科技教育不是精英专属,而应像阳光一样照亮每个好奇的心灵。”校长陆建在开幕式上强调。基地课程以“零基础友好”为核心理念,所有项目均采用“三步进阶制”:‌感知→解构→创造‌。例如,在人工智能入门课上,学生无需编程基础,只需通过语音指令操控智能小车完成避障任务;无人机课程则从模拟飞行游戏入手,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掌握平衡与航向控制。
课程设计更暗藏“学科彩蛋”:物联网课堂上,学生利用传感器制作的“校园噪音监测仪”,同步融入数学数据分析;机器人组装课则结合美术设计,鼓励学生为机械臂绘制个性化外壳。“原来焊接电路和写诗一样需要想象力!”高一周同学看着刚完成的“会写毛笔字的机械臂”兴奋地说。

沉浸式·强互动:实验室变身“未来创造营”‌

走进1800平方米的基地,科技感扑面而来:

‌无人机矩阵区‌:12个独立飞行舱配备激光定位系统,可模拟风雨天气下的飞行挑战;
‌物联网工坊‌:20+个传感器节点实时采集智慧农业沙盘中温湿度、光照数据,生成动态生态图谱;
‌AI创客空间‌:搭载NVIDIA Jetson开发套件的智能机器人正在学习人脸情绪识别。

“我们拒绝‘纸上谈兵’。”课程总监张老师介绍,基地80%的课时用于实践,学生需在学期内完成3个递进式项目。高二赵同学团队正在调试“智能垃圾分类车”:“当我们用自制的视觉识别模块成功区分塑料瓶和玻璃罐时,全班都在鼓掌!”

双导师·活资源:链接产业一线的创新生态‌

为实现“课堂与产业零时差对接”,基地构建独特师资网络:

‌校内导师‌:12名技术组和物理组教师全部参与科技公司的技术培训;
‌企业智囊‌:每月邀请设备厂家工程师开展“技术门诊”,解答学生项目难题;
‌校友智库‌:毕业自东南大学机器人专业的校友张帆,定期远程指导学生代码优化。

这种“虚实结合”的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在2024年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学生凭借基地培育孵化斩获一等奖,该项目正是选修课的延伸成果。

‌长链条·向未来:播撒科技兴邦的种子‌

“我们要做的不是培养‘竞赛机器’,而是点燃终身探索的热情。”陆校长透露,基地将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建立“创新教育共同体”,优秀学员可进入高校研发中心参与真实课题。今年9月,基地还将启动“少年工程师计划”,学生通过项目学习,为未来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暮色渐深,基地内依然灯火通明。无人机群在穹顶下编织着光之网络,机械臂于操作台上精准装配电路板,AI语音助手正用滨海方言与学生们对话——这座苏北县城里的科技方舟,正载着少年们的梦想驶向星辰大海。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