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选修课正式启航
2024年2月19日,江苏省滨海中学的工程智造课程基地迎来里程碑时刻:无人机选修课首次开课。作为该校重点打造的”工程智造”核心项目,无人机课程的落地标志着滨海中学在科技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迈入新阶段。课程首周即面向高一、高二年级分批次开放,由资深科技教师郭老师领衔授课,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展现出对前沿科技应用的浓厚兴趣。

课程设计:分层进阶培养科技素养
无人机选修课以”理论+实践””操控+编程”双轨并行的模式构建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设置差异化学习目标:高一年级侧重无人机基础操控与物理原理探究,通过操作多旋翼无人机掌握飞行姿态控制、悬停技术及安全规范;高二年级则进阶至编程无人机开发,学习Python或图形化编程语言,实现自动避障、编队飞行等智能功能。课程还引入工业级多机组网协同控制系统,学生可通过地面站平台进行多机任务规划与集群控制实验,接触行业前沿技术。
技术内核:融合多学科创新应用场景
课程的技术架构充分体现跨学科特征。在硬件层面,选用开源飞控系统(如PX4、ArduPilot)作为教学载体,学生可直观了解飞行控制算法与传感器数据融合原理;软件层面则结合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模拟真实场景下的无人机应用开发。例如,在”无人机物流配送”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空气动力学计算、路径规划算法及物联网通信技术,完成从仓库到终端的全流程仿真设计。
“我们希望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学习,让学生理解无人机不仅是飞行工具,更是集成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大数据等多领域技术的智能体。”郭老师在首堂课上强调。课程中特别设置”工程挑战赛”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诸如”复杂环境下的目标识别追踪””多机协同物资投送”等实际问题,培养系统性工程思维。
教育价值:打造未来工程师成长平台
作为江苏省首批工程智造课程基地,滨海中学的无人机项目深度契合STEM教育理念。通过PBL(项目式学习)模式,学生不仅掌握无人机技术原理,更在机械结构设计、电路系统搭建、代码调试等环节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校方还计划引入校企合作机制,邀请大疆创新、极飞科技等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开发,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系。
高二(7)班王同学在完成首个编程任务后表示:”调试无人机自动巡检代码时,我发现课本上的数学公式真的能转化为飞行轨迹,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人着迷。”这种学习体验正印证了课程设计者”做中学、学中创”的教育理念。
发展愿景:构建区域性科技教育生态
据悉,滨海中学已建成包含无人机试飞区、编程实验室、3D打印工坊的工程智造中心,未来将开放共享资源。工作室计划年内筹建无人机创客社团,持续推动科技教育成果转化。
在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滨海中学无人机课程的开设不仅为学子打开了通向未来科技的大门,更彰显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前瞻布局。这场始于四旋翼无人机腾空的科技教育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