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中学工程智造课程基地
——科技赋能未来,实践点燃创新


一、基地概况:以科技为翼,打造未来工程师的摇篮

江苏省滨海中学工程智造课程基地,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是集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工程、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创客空间、电子工艺及通用技术实验室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基地以“科技引领、实践育人”为核心理念,配备与高中生认知水平和兴趣高度匹配的先进设备与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在陆校长的前瞻性指导下,基地由张老师领衔的专业团队精心运营,确保课程与管理的“双高质量”,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科技的大门。


二、功能分区:八大实验室,开启多维科技探索

1. 人工智能实验室——解码未来世界的“智慧大脑”

这里配备高性能计算平台、深度学习框架和智能交互设备,学生可体验人脸识别、语音助手开发、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等项目。通过“AI+学科”融合课程,如“AI诗人创作”“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让抽象算法变得触手可及。

2. 物联网实验室——万物互联的魔法世界

学生可亲手搭建智慧农业监测系统、智能家居控制网络,利用传感器、Arduino开发板和云端平台,感受从数据采集到远程控制的完整物联网链路。例如,设计一个能自动调节湿度的“植物管家”,在实践中理解“万物互联”的逻辑。

3. 汽车工程实验室——从燃油到新能源的工业革命

实验室模拟真实汽车车间,涵盖传统燃油车拆装、新能源电池组测试、无人驾驶小车编程等模块。学生可组队参与“迷你F1赛车设计与竞速赛”,在油门与代码的交响中,感受机械与智能的融合魅力。

4. 无人机与机器人实验室——天空与地面的“未来战士”

多旋翼无人机、编程机器人、机械臂等设备一应俱全。课程涵盖飞行原理、航拍测绘、机器人路径规划等,学生可挑战“无人机障碍穿越赛”或设计能搬运货物的“物流机器人”,在竞技中掌握工程与编程的核心技能。

5. 3D打印与创客空间——让想象力跃然指尖

从建模软件学习到立体打印实操,学生可自由设计并制作个性化作品,如建筑模型、可穿戴设备甚至仿生机械手。创客空间提供激光切割机、电子元件工具箱,鼓励“异想天开”的发明,比如“会跳舞的纸电路贺卡”或“太阳能动力小车”。

6. 电子工艺实验室——从电路板到智能硬件的工匠精神

通过焊接、PCB设计、单片机编程等实践,学生可制作声控灯、电子温度计等实用作品。课程融入趣味挑战,例如“用100元成本设计一个智能闹钟”,培养成本意识与工程思维。

7. 通用技术实验室——跨学科融合的实践场

作为基地的“中枢神经”,这里整合木工、金工、自动化控制等模块,支持学生完成从图纸设计到成品落地的全流程项目,如“自动感应书架”“校园气象站”,全面提升综合技术素养。


三、课程特色:专业+趣味,让科技学习“活”起来

1. 梯度化课程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课程分为“基础认知—项目实践—创新竞赛”三阶段。高一学生通过“科技嘉年华”体验入门,高二深耕专项技能,高三则以团队形式参与省级以上科创赛事,形成完整的成长链条。

2. 真实情境驱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程强调“学以致用”,例如:

  • 案例1:设计“校园智能停车系统”,融合物联网传感器与APP开发;
  • 案例2:用3D打印为残障同学定制辅助工具,传递科技的温度。

3. 跨界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对话

基地开设“科技史话”“工程美学”等拓展课,引导学生思考“无人驾驶的伦理边界”“AI艺术创作的版权归属”,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技术人才。


四、师资与成果:专业团队护航,硕果累累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基地组建了一支由技术组骨干教师+校内名师构成的“双师型”团队。近三年,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创奖项20余项,孵化“自动浇花机器人”“智能校园监测系统”等落地项目。2023年,学校被命名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多所学校。


五、展望:让每个孩子成为“未来创造者”

江苏省滨海中学工程智造课程基地,不仅是技术的试验场,更是梦想的孵化器。在这里,学生将亲历从“消费者”到“创造者”的蜕变,用科技的力量回应时代的召唤。正如陆校长所言:“我们培养的不是工具的使用者,而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未来的定义者。”

走进基地,触摸现实未来;以梦为码,智造无限可能!